查看原文
其他

上海一款非遗点心将失传?生意火爆却赚不到钱,老师傅:再做3年就不做了…

新民晚报 2023-04-08

地处江南的上海
从不缺少懂得米蒸糕的知音饕客

顶着“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”门头招牌
“阿小弟桶蒸糕”
就深受不少资深食客喜爱
让人想起年幼时偷吃灶台上蒸糕的快乐


去年,

这家上海市区最后的非遗桶蒸糕

生意火爆却面临亏本

不少网友都很关注


近日,有媒体记者又来到了阿小弟桶蒸糕门店,并见到了“阿小弟”本人——今年六十多岁的罗仁官,这家店由他和妻子宋爱华共同经营。

“在我们那叫我大名可能没几个人认识,说‘阿小弟’大家都知道的。”而“阿小弟”这个名字也因桶蒸糕让更多食客们熟知。

然而,此次采访中罗仁官却透露:
再做三年就不做了…

或许三年后
“阿小弟”夫妻俩的这门“非遗”手艺
就要面临失传


最忙时一天卖四五百个
凌晨两点开做!
但七八月份不开张


不是开在沿街,而是在一个园区里,当记者跟着导航指引寻找这家桶蒸糕店时,突然看到一块写着“上海市非遗项目阿小弟桶蒸糕”的红色招牌,到了!

走进店里,未见有人却先闻到了阵阵米香,还带着一丝丝甜味儿。听到声音,正给做桶蒸糕的罗师傅从厨房里走出。

罗师傅告诉记者,现在属于淡季,蒸糕就根据客人的预定按量做,保证当天蒸当天客人来取或者邮寄。

“闲的时候很闲,忙的时候根本忙不过来。”罗师傅透露,做糕最忙的要数过年和重阳节期间,很多客人不仅自己买来吃,还会送人,多的时候一天要做上四五百个,“凌晨两点就开始准备,有时候要忙到晚上十点多。”

定桶蒸糕的客人来自全国各地,“以前可能是江浙沪的人喜欢吃这种米糕,现在还有很多安徽、北京、四川这些地方的顾客来定,我做好就给他们发过去。”罗师傅回忆,远的地方还寄过内蒙古,担心米糕变质走的是空运,“一块糕运费要一百多了哦!”

虽然桶蒸糕可寄送,但却不是一整年都能吃到的,“夏天太热,常温就要三十多度,炉子一开更热了,要四十多度啦,像这种米粉一不留神就容易变质,所以七八月份是不做的。”罗师傅说。


坚守传统工艺!
泡米、磨粉、铺料……
必须用杉木桶蒸


在罗师傅看来,吃的东西一方面新鲜很重要,此外就是看它的制作工艺。

“先泡米、再磨粉,磨好了之后放在盆里加糖拌匀,醒上几个小时等糖融化了产生水分才能开始做糕,这样吃口才好。”罗师傅介绍,蒸糕里的米和糖都有讲究,其中米粉是大米和糯米按比例混合,糖则是红糖和白糖,材料备好后就一层米粉一层糖馅再一层米粉……在这个基础上,按照不同的口味添加小料,比如核桃红枣、赤豆、蜜枣等。


一个糕味道好,除了这些食材还需要木桶的加持,“我这个糕每一块都是要用杉木桶蒸的,这样蒸出来的才有香味。”

罗师傅补充,蒸的时候所有材料不能一口气都放到桶里,要等底层的蒸熟了,再往上铺粉、磨平后继续蒸,一个糕要蒸上20分钟左右。

出锅后,先把木桶中的蒸糕扣在面板上,揭开蒸屉纸后要喷上糖水,这一步是防止蒸糕冷却后表面变硬……静置到蒸糕稍微冷却后就可以包装了。

包装同样有巧思,罗师傅选择了用牛皮纸和麻绳包裹,“和桶蒸糕很配,我不喜欢花里胡哨的,这样包装好后可以直接拎着麻绳,蒸糕也不会倾倒,拿回家还是圆的。”

口味上,卖得多的是核桃红枣、赤豆的,罗师傅介绍,这两款口味不会太甜,喜欢吃甜口的还会买红糖糕,“什么都不放,就是米粉和红糖”,还有蜜枣的也比较甜;体型上,有大蒸糕和小蒸糕两种选择,大蒸糕可按斤购买,两斤起售;小蒸糕则是按个卖,价格在50元到60元不等。

看到有顾客因为没预定而跑空的经历,记者来的前一天就电话预定了四分之一块赤豆糕,真正看到时觉得个头不大,可接过手里,着实感觉往下一沉,相当有分量了!此前,看到一位顾客留言:“小小的一块随便吃点就饱了,买了一大块解决了一周的早饭”……看来说得不无道理。

“再做三年就不做了”
食客留言:希望有接班人


桶蒸糕越做越多,征服了不少食客,而口口相传的美味和对传统制法的坚持让这一点心入选“非遗”。

2013年,“桶蒸糕制作技艺”入选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;2015年,又入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而罗仁官的妻子宋爱华正是桶蒸糕传承人,算到现在,夫妻俩开店做桶蒸糕已有近20年的光景。


然而,就在与罗师傅的采访中,他突然聊到:“我有时候会跟那些老顾客说,你们还能再吃三年,三年后就不做了。”

罗师傅告诉记者,这个店的合同还有三年到期,没什么意外到期后应该就不做了,一是因为年纪大干不动了,二是桶蒸糕不挣钱,“一个月房租就要两万多,还有水费、电费这些,算下来一年剩不下多少钱。”

当记者问起桶蒸糕是否有继承人时,罗师傅很无奈:“年纪轻的不愿意学这个,很吃力的,能赚多少钱?”在交谈中记者了解到,罗师傅的儿子目前从事设计的工作,也无意继承这门手艺。

如果真的要“告别”桶蒸糕,最让罗师傅放不下的,可能就是这些年结识的老顾客。说起这些来买糕的人,罗师傅十多年前的事情也记得很清楚。

“刚开始我在乡下做糕的时候,有一对从宝山来的老夫妻,别人送他们的糕,觉得很好吃,看包装上的地址就找来了。”据罗师傅回忆,这对老夫妻早上就坐公交过来,但是走了岔路,等到的时候已经过了12点,糕也卖没了,为了不让他们白来一趟,罗师傅便重启炉灶为他们现蒸米糕,“老夫妻两个开心的不得了”。

最近,还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过来买糕,因为耳朵听不大清,老人随身携带了一块写字用的白板,“要什么口味的”,罗师傅写了下来询问,老人便告诉他“要赤豆的”。

在采访时,罗师傅还接到了一个客人定蒸糕的电话,“这是安徽的一个老顾客了,做好就给她寄过去。”

桶蒸糕或“失传”是不少“非遗”等传统工艺面临的困境:谁来继承?如何推广?情怀与生计怎么选?而这些问题似乎仅靠罗师傅夫妻俩的力量是无法解答的,政策的支持也是关键因素。"

翻看某平台上的留言,一位老顾客就对桶蒸糕的传承表示“担忧”:
桶蒸糕做起来比较麻烦也考究火候技术,如今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,老板年纪大了,需要有接班人。


还有人称,老人家守着传统的做法,仿佛让人回到了小时候淳朴的过往……


网友:希望传承下去!


你吃过这种桶蒸糕吗?
留言谈谈对这种老味道的回忆吧



新民晚报(xmwb1929)综合新闻晨报、上观新闻、网友评论
编辑:唐梦葭




推荐阅读




觉得不错

下方 分享 收藏 点赞 在看 四连击

👇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